凤头鹦嘴鹎

Spizixos canifrons   Blyth
   

  21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采自云南)
成鸟:前头灰色,如舌状后延至冠羽中央;冠羽、眼先及眼周均黑,耳羽灰色而微染烟褐;后头和颈侧污灰;上体鲜橄榄绿;腰和尾上覆羽转浅亮;两翅表面与上体同;飞羽黑褐;外侧飞羽外翈多亮橄榄绿;尾羽黄绿,具褐黑色先端;颏和颊黑、灰相杂、喉灰黑或灰褐色;余下体黄绿,腹部中央呈绿黄色,尾下覆羽具鲜黄色羽缘。
幼鸟:前头淡橄榄黄;冠羽暗褐而沾以橄榄黄;上体较成鸟少绿色;外侧飞羽黄缘不如成鸟鲜亮;尾羽稍暗,具暗褐色宽端斑,有的仅于先端部分微渲染暗褐色;眼先与眼周污黑;耳羽淡黄白或淡褐灰色;颏、喉浅橄榄黄或杂以浅褐色,也有呈灰黑或淡褐而散缀淡橄榄黄羽片;胸黄绿色至橄榄绿色,腹部中央转淡黄;尾下覆羽稍深。
虹膜棕褐;嘴象牙色、乳黄色、淡黄白或肉白色。有的新鲜标本上嘴基部或整个嘴基部浅肉色;跗蹠肉棕色至肉褐色。幼鸟嘴峰黄色至黄褐色,或为黑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6) 42.5 204.9 13.7 95.6 94.6 19.9
(35—54) (190—221) (13—14.5) (92.5—100) (89.5—100) (18—22)
♀♀(20) 42.5 202.0 13.7 93.2 96.6 19.7
(30—58) (178—212) (13—14.5) (87.5—98) (88—100) (18.5—21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嘴象牙色,短厚若鹨嘴;头顶黑色,前额和耳羽均灰;体羽呈橄榄绿色;尾羽具黑色先端。

大小

量衡度:
性别
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36) 42.5 204.9 13.7 95.6 94.6 19.9
(35—54) (190—221) (13—14.5) (92.5—100) (89.5—100) (18—22)
♀♀(20) 42.5 202.0 13.7 93.2 96.6 19.7
(30—58) (178—212) (13—14.5) (87.5—98) (88—100) (18.5—21)

生物学

生态 栖息于海拔1,200—2,8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、次生稀树灌丛、草地稀树灌丛、沟谷林等,有时也见于寨边田园间。喜结群活动。鸣声较红臀鹎、黄臀鹎等悦耳。在云南潞西(海拔1,750米),3月间已成对活动;在县境内海拔2,775米的小黑山,5月也有成对活动的。一般多在乔木上觅寻食物,亦有在低矮灌木丛中觅食者。
杂食性,剖验3月(5只)、4月(4只)、5月(6只)、6月(3只)、8月(5只)、10月(1只)采自云南的24只鸟胃,14只胃内纯为植物性食物,6只胃内纯系昆虫,余4只胃内兼有动、植物物质。所摄食物计有悬钩子(4次)、黄泡果(3次)、草莓(2次)、锁莓(1次)、花(1次)和其它果实(7次)。动物性食物有鞘翅目昆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1次)和其它昆虫(3次)。
1960年4月26日在云南镇康(海拔1,560米)采得幼鸟(О)2只,通体有换羽痕迹,上体正羽已长出,下体被绒羽;翼羽及尾羽羽根均被鞘;体重25、30克,全长120、136,嘴峰7.5、10.5,翅70、74,尾长35、42,跗蹠19、19毫米。前头橄榄黄;冠羽暗橄榄绿;上体橄榄绿色;尾上覆羽转橄榄黄;翼上覆羽与上体同;飞羽外缘多染橄榄黄;眼先、眼周均暗褐,耳羽灰褐色;颏暗褐;喉转淡绿黄色;胸部深,呈橄榄绿黄色;尾下覆羽浅绿黄。5月在云南景东黄草岭(海拔2,500米)、潞西小黑山(海拔2,775米),6月在文山平坝么店(海拔1,510米),8月在景东磨刀河(海拔约2,000米)采得的雄鸟睾丸均膨大。其中获自小黑山的雄鸟睾丸达6×5毫米;同期在该地采得的1只雌鸟体内见有2个卵泡斑。1961年6月21日在云南文山平坝么店(海拔1,510米)采得1只幼鸟(О),体羽未见换羽痕迹,前头淡橄榄黄,冠羽橄榄绿褐色,余体羽均较成鸟多黄色;下体羽毛尚见绒状。1964年8月6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约2,000米)采得1只雌性幼鸟,17日及19日继在永德(海拔2,000米)获得雌鸟和雄鸟各1只,1978年7月26日在云南碧江采得,1只雄性幼鸟,翼、尾已换全,体羽有换羽痕迹。1978年7月26日在云南沧源获得1只雄性幼鸟,体羽未见换羽痕迹,中央尾羽正在脱换,羽根被鞘,外侧尾羽均为新羽。1956年9月21日在云南维西偏天阁(海拔2,670米)获得1只雌鸟,体羽磨损严重,羽色颇陈旧而无光泽;前头灰色不多,冠羽黑褐色;背部因磨损而失鲜亮的橄榄绿羽缘,呈现橄榄绿褐色;喉部淡灰褐;余下体远较成鸟少沾黄色;下体有明显的孵卵斑。
凤头鹨嘴鹎可笼养供观赏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息于海拔1,200—2,8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、次生稀树灌丛、草地稀树灌丛、沟谷林等,有时也见于寨边田园间。喜结群活动。鸣声较红臀鹎、黄臀鹎等悦耳。在云南潞西(海拔1,750米),3月间已成对活动;在县境内海拔2,775米的小黑山,5月也有成对活动的。一般多在乔木上觅寻食物,亦有在低矮灌木丛中觅食者。
杂食性,剖验3月(5只)、4月(4只)、5月(6只)、6月(3只)、8月(5只)、10月(1只)采自云南的24只鸟胃,14只胃内纯为植物性食物,6只胃内纯系昆虫,余4只胃内兼有动、植物物质。所摄食物计有悬钩子(4次)、黄泡果(3次)、草莓(2次)、锁莓(1次)、花(1次)和其它果实(7次)。动物性食物有鞘翅目昆虫(6次)、鳞翅目幼虫(1次)和其它昆虫(3次)。

海拔范围

栖息于海拔1,200—2,800米左右的山地阔叶林、次生稀树灌丛、草地稀树灌丛、沟谷林等,有时也见于寨边田园间。

国外分布

印度东北部阿萨姆,孟加拉国,缅甸西部和北部,老挝、泰国北部以及越南北部。

国内分布

四川西南部木里、西昌,云南西北部维西、丽江、西部碧江、泸水、盈江、潞西、永德、西南部沧源、澜沧、中部昆明、南部景东、新平、思茅、东南部蒙自、金平、文山(留鸟)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采自四川西南部木里、西昌米易的5♂♂,5♀♀(2月、4月、6月)羽色普遍较云南的羽色稍多绿色,上体和两翅外缘尤多绿色。Bangs et Phillips(1914)依云南东南部蒙自的3只亚成体曾命名为 S. c. ingrami,是以其喉部灰色而非褐色;耳羽浅灰;下体污橄榄绿非为绿黄而区别于 canifrons。此后对云南标本(7只)与指名亚种(8只)进行了对比,认为二者完全一致。云南2个标本的下体与指名亚种一样鲜亮,呈绿黄色;而指名亚种的下体也有与云南标本一样呈污橄榄绿;二者喉部概呈灰色或褐灰色,而非咖啡褐色。Bangs(1932)又据采自四川、云南的7号标本,喉、颊少褐而多灰,下体暗绿而少黄,认为ingrami 应予以成立。作者查看于1月(20只)、2月(9只)、3月(2只)、4月(3只)、5月(9只)、6月(4只)、7月(2只)、8月(6只)、9月(1只)、10月(2只)和12月(2只)采自云南的60号(38♂♂,21♀♀,1О)标本(其中包括 ingrami 模式产地蒙自以东约100公里文山的3只雄鸟),冬羽喉部和背羽一般稍暗。而同一季节相同性别之间,羽色颇不稳定,各季节中,喉部均有灰褐以至灰黑色者;耳羽褐灰色亦有深浅之不同;至于下体的橄榄黄绿色,在个别个体有多显黄色的;上体橄榄绿间或有多沾黄的情况。但就全年羽色而言,繁殖季节后的10月至翌年1月的15号标本中,多数标本通体的羽色较其它季节鲜亮,有的上、下体稍染以黄色。从所检查的标本看来,大致与 Rothschild 描述相符。据此,宜视作单型种。

引证信息

Spizixos canifrons Blyth, 1845, Journ. As. Soc. Bengal 14:571(模式产地:印度阿萨姆卡西 Khasi 山脉和贾因提亚 Jaintia 山脉)。
?Spizixos canifrons ingrami Bangs et Phillips, 1914, Bull. Mus. Comp. Zool., Harvard Coll. 58:285(模式产地:云南蒙自)。
Spizixos canifrons, 郑作新, 1976,438;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, 1980,116—117; Deignan, 1945, 327—328;Mayr et Greenway, 1960, 9:222; Smythies 1953, 98—99; Vaurie, 1959, 192. Spizixos canifrons canifrons,Ali et Ripley, 1971, 6:66—67; Baker, 1922, 1:400—402.